日本設計師在90年代提出了一項稱為“人的感覺的計劃”,其目的是“要攏出怎樣才能使日常使用的產品讓人用起來感到更舒適、更愜意的辦法”,設計制造出消除壓力和疲勞、有助于創(chuàng)造“一個更人情化的環(huán)境”的汽車、空調器和衣服,設計出“有人的感覺的電器”。已將設計的精神因素提高到很高的層面。設計的層次越高,其精神性的因素就越多、越圓滿,物質性和精神性、理性化和人性化的結合就越完美、越融洽。從某種意義上說,設計的不斷發(fā)展和提升的過程即是人的認識、思想和情感的不斷完善的過程,人類設計是人類情感、文化精神及倫理道德的觀照。設計是無“情”的,又是有“情”的。“情”即映射于人類普普通通的設計中;設計是無生命的。
現(xiàn)代設計是科學和藝術、技術與人性的結合,科學技術給設計以堅實的結構和良好的功能,而藝術和人性使設計富于美感,充滿情趣和活力,成為人與設計和諧親近的紐帶。片面強調一面忽視另一面,將使設計走向極端,與設計初衷背道而馳。現(xiàn)代主義設計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批評和責難,就在于它在強調理性主義和功能性的同時,忽略了對人性化、多樣化的關注,而走入了高度理性化、冷漠化、單一化和功能化的歧路;而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后現(xiàn)代主義之所以并未贏得大多數消費者的認同并在90年代以后逐漸式微,很大程度上在于它在追求個性化、人性化、多樣性和裝飾性的同時,又走入了忽略、無視功能和結構的死胡同——很多后現(xiàn)代主義的產品設計壓根就無法使用,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概念設計”。意大利設計大師索特薩斯于80年代設計的書架,使用了塑料貼面材料,顏色鮮艷跳躍,而造型夸張奇特,幾乎不具備書架的使用功能,卻更像一個抽象的雕塑作品。這樣的設計雖也有著多樣而生動的特點,甚至包含很深的文化隱喻色彩,對消費者而言,卻形同虛設,又何來人性化可言?著名美籍華裔科學家李政道先生曾把科學和藝術比作一個硬幣的兩面,形象地論述了科學與藝術的不可分割關系。作為科學與藝術之“產兒”的現(xiàn)代設計,其理性化和人性化不正如同一個硬幣的兩面嗎?
1.設計人性化是以設計的理性化和功能性為前提條件的,離開了科學結構的理性化和合理的功能性,人性化將走向極端,最終將違背人性。設計人性化是設計中“人性”與“物化”的統(tǒng)一。
人類的設計和設計物總是體現(xiàn)了一定時期人們的審美意識、倫理道德、歷史文化和情感等精神因素,這是物的“人化”,造物的“人化”;而人類的一定意識、情感、文化等精神因素,又需借助于一定物質形式來表達,作為人類生活方式載體的設計物必然承擔了一部分對人類精神的承載和表達功能。這便是人類精神的“物化”,人的“物化”。“人化”和“物化”構成了人與設計物的互動關系,設計便是物的“人化”和人的“物化”的統(tǒng)一,兩者相輔相成。完全脫離了人的設計和完全脫離設計的人是同樣不存在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設計人性化絕不是什么“新花招”,而是人類設計本應具備的特質,設計師所做的便是使這種“人化”和“物化”過程更通暢,更和諧,以達到人與設計,設計與人的融合狀態(tài)。中國古代哲人所宣揚的“天人合一”,“物我相忘”的思想便反映了對這種關系的辯證認識。
2.設計人性化是人類追求理想化、藝術化生活方式的永不言止的設計境界。
隨著人類認識水平的逐漸提高、深化和上升,人類認識將由“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這是認識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而人類的設計也必將隨著自身認識的提高走向更高的境界,即人類社會所孜孜以求的理想化、藝術化的造物方式和生活方式,由不自覺走向自覺,由追求物質需要為主到兩者兼顧并以追求精神享受為主。由設計的“必然王國”通向設計的“自由王國”,“隨心所欲而不逾矩”,這是設計師及消費者的共同夢想。又是有生命的,“生命”即蘊含于人類對物的設計和使用過程中。人類社會的一切都已打上了人類精神意識的烙印,設計也不例外�?梢灶A言,設計人性化將是未來設計的必然趨勢和最終歸宿,設計師的工作即是:使人們從物的擠壓和奴役中解放出來,使人的生存環(huán)境和物品更適合人性,使人的心理更加健康發(fā)展,使人類感情更加豐富,人性更加完美,真正達到人物和諧,“物我相忘”的境界。陳綬祥先生曾出書名日:“人詩意地安居”,對于設計界來說,何時才會出現(xiàn)“詩意”的設計和設計的“詩意”呢? 對于今天的設計師而言,設計人性化永遠是常念常新的課題,也是設計師永恒追求的目標。
本文來源于南京logo設計公司:http://hjyao.cn/